古老战争的新篇章七星配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古老型的战争。“战争的永恒要素——大国之间的平衡,威慑对抗绥靖,集体安全,先发制人和预防性攻击,由胜利、羞辱和占领带来的和平——依然支配着这场冲突”。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马丁和伊莉·安德森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在其所著的《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一书中指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经发现战争胜利或失败后,雅典人民情绪上会出现剧烈起伏。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看上去节节胜利时,不管法西斯意识形态看上去多么可笑、可恶,轴心国的民众都支持战争。而且,这些民众对于享用战争中从被占国抢掠的资源,也并无异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战争结束后失败一方遭受的惩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指出,从古至今,大多数战争之所以爆发,一般都能归咎于战前对彼此间军事、经济实力,以及战略目标的错误评估。战前,德国长期致力于进行片面化的洗脑宣传,只看到自己在20世纪30年代的建设成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以至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同时期美国、英国、苏联也在学习提高。书中指出,希特勒是在战争后期才知道,德国的制式反坦克武器对苏联坦克尤其是T-34坦克无效,如果他提前知道这一点,就不会入侵苏联。这就像是拿破仑是在莱比锡会战(1813)、滑铁卢战役(1815)以后,才承认他的军队根本无法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英格兰联军对抗。
展开剩余79%反过来,英国、美国、法国浪费了七八年时间,本来可以通过战略威慑方式得以阻止战争,却一心想着让德国强大起来去消灭前者们心中的大敌苏联,所以对德国的各种作妖行为采取了熟视无睹甚至默许、鼓励的态度。这种绥靖态度也包括西方民主国家对待日本。
所评图书:
书名:《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
作者:(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张炜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七星配资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从错误中学习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认为,二战也印证了“获胜者往往是能最快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出必要纠正,并以最快速度应对新挑战的一方”的经典格言。海军强国迦太基与罗马交恶时,罗马甚至没有海军,却能在后来从无到有建立起让迦太基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并最终因此制霸了地中海。
二战彻底爆发前,同盟国的核心力量——英国、美国、苏联都在接连犯错。拜大清洗所赐,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败得灰头土脸,狼狈程度远远超过2022年俄乌战争中发起战争的一方。美国一直在竭力避免直接卷入战争,到了1940年,军事预算仍然只占其GDP的1%。而在英国,弥漫着与法国相同的失败主义。“英法文学作品折射出民族衰落和文明颓废的悲观情绪,认为重整军备是反动行径,以牺牲实现社会正义为代价”。——这种后来被称为绥靖主义的观念,在1939年前的十年里可谓光芒四射,叫做“和平主义”。
也就是说,在1939年战争爆发的当口,许多保守主义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国家主义者,非常欣赏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这三个国家(尤其是前两个)欣欣向荣、蓬勃振奋,而他们的对手要么迂腐,要么自缚手脚,根本敌不过前者们的剧烈冲击。
但英国、美国和苏联修复错误的能力被证明要胜过对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前三个月内狼狈不堪,空军更是接近全部报销,却通过斯大林主持国家建设期间在西伯利亚和中亚部署的重工业体系建造了产能数倍于德国的坦克、飞机、枪炮。苏联战争期间也相当程度上赋予了指挥员以自主权。而英美两国的合作,首先在科学领域整合了科学力量,与纳粹德国在尖端武器方面展开了研发的赛跑,而在具体的军事领域上也不断调整策略。如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英美两国发现空战策略有误以后,就马上改进,“通过部署远程战斗机护航、重新调整目标、将雷达整合进防空系统、研发新颖的战术、生产更多更好的飞机、培训更具战斗力的机组人员”,从而很快提高了战略轰炸的成效。相较而言,德国在空袭英国的行动中,却没有因时调整。
当然,同盟国阵营也曾出现了难以容忍的严重错误。在军事策略方面,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德国的邻国采用保守的静态防御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比较好地防卫一战时期的攻击,却注定没法抵御机动性和机械化侵袭的敌人。而且,希特勒在攻击波兰、北欧国家和法国所采取的闪电战策略,其实根本没法长期持续——同盟国是在德国军队围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无果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将法国军事上的无能和陈腐当成了同盟国阵营的通例,而没有意识到英美苏三国的工业实力,以及这种实力轻而易举转化为军事行动能力的可能性。《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指出,希特勒经常大言不惭地吹嘘雅利安人的科学如何先进,但在海军、空军领域,德国的军事装备水平根本算不上一流,而且英美苏三国经过动员后都能产出足以压倒德国的舰船和飞机,更不要说数量了。
因为荒谬,所以溃败
《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大量书写了纳粹德国在战争准备和进行中的错误。抛开前述政治、战略层面的错误,单是军事层面的错误,就注定了纳粹德国的败局。
二战完全不同于一战,法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耗费巨额资源建造了马奇诺防线,这其实是根据一战以及普法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的。德国同样如此。德国也进行了部分军事创新,比如根据更为先进的装甲和运输车辆设计出了闪电战战术。而在苏德战争中,德军运用装甲力量实施快速包围战术,能够很快速地包围并俘虏大批苏联红军,这是前所未有的战术进步。
但纳粹德国的能源供给不足限制了其先进战术的使用。而在苏联自己制造出大量军事车辆,并获赠美国制造的几十万辆卡车和装甲车辆以后,就轮到苏联红军动用同样的战术来对付纳粹德军了。
航空母舰的价值在战争中凸显。本来,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重视了航空母舰建设,即便受到《华盛顿公约》限制,也建造了很多能够较快改建为航空母舰的商船。但无论如何,能源供给又同样限制了日本海上军事力量的行动范围和频率。
《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指出,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航空母舰数量对比为16:155,“巨大的不平衡意味着盟军能够比敌人更容易取得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上的战术空中优势”。
至于“电子、医学和高科技领域内的突破”,本来德国拥有不弱于英美的这些领域的科技力量,却因为荒谬的意识形态而赶走了相当数量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且英美的科技传统是较快转化科学发明。“血浆、磺胺类药物、大规模疫苗接种和后来青霉素的引入,可有效降低败血症、破伤风、坏疽和其他细菌感染的致死率”,相较而言,德日两国几乎没有这些方面的研究突破以及应用创新,这使得战争力量的消耗必然进入一个高度不对等的状态。
有人可能绘制出,德国在二战期间研究出了V-2导弹,这证明了德国的军事科技水平——V-2导弹确实比较先进,缺点在于研发和制造成本很高,而且杀伤率很低,据统计,每枚V-2导弹,只能炸死5个英国人。对照成本和军事效果,V-2导弹的价值远低于一般的轰炸机、燃烧弹。当然,如果战争持续几年,德国率先研发出核武器,V-2导弹倒是很适合将其弹头装配为核武器。
发布于:天津市大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